光伏开发进入“千站千面”时代,电站技术跃居台前
在光伏、风电、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上,由价格战和政策引起的波折牵动人心,而下游新能源电站的故事,似乎缺乏新的叙事燃料。
中国光伏市场发展十余年来,应用场景不断延伸拓展,装机规模屡创新高。过去10年,光伏装机规模增长超过16倍,今年上半年,以工商业和家庭光伏为主的分布式场景,新增装机量达到52.9GW,占新增总装机量一半以上。其中处于下游应用环节的电站,虽然是能量“管家”,却既不是主角,头顶上也没有创新光环,肩负着发电的重任,却还要被说“技术含量低”。同时,光伏开发的“行业之变”有目共睹:场景复杂度攀升,电力市场不断调整,还呈现多能协同化、能源数智化等新特征。一句话,新能源电站正进入“千站千面”时代。新能源电站开发“奇点”已至
新能源电站开发长期以来是由设备制造端的传统思维主导的。例如,工商业光伏电站的EPC建设一般是在工厂房顶铺设光伏组件,将一根根线缆接入逆变器,再将电流送到用电设备或电网中,项目就可以向客户交付了。这是业内大多数开发商的传统开发模式——其核心理念由开发方主导,即“我建成什么样的电站,客户就用什么样的电站”,开发商追求的是开发效率、成本控制和市场规模,而远远无心顾及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。在如此背景下,大量真实显性的客户需求被忽视了,例如用户无法知道如何更全面地选择电站地址,如何实时监测发电并减少维护,如何获得电力交易的高收益等,囿于开发商的自身能力,上述需求大多数情况下处于“知道了但无法处理”的状态。如今,随着新能源开发进入新的阶段,传统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了。随着光伏/风电、储能、充电等新能源场景交叉融合,电力市场规则和机制不断变化,电站收益模式更多元。从需求端看,电站业主不仅看重发电效率,还有了更多维度的考虑:希望能在长时间内稳定运行;能更智能化,减少人力成本,运营和维护更简便;需要配备一个“助手”般的服务,时时监控电站运行,“哪里需要点哪里”,提升监测和管理效率,数据分析清晰直观;能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获得更高收益;许多工商业企业还在意电站的环保效益,是否能减少足够的碳排放,补足自身低碳目标;在农业、渔业等场景下,也要最大化实现产业复合、一地多产等等。从业主和客户的视角来说,用户需要的是深度定制化服务,而非流水线标品。诸多变化表明,分布式新能源开发的“奇点”已至。